加利利湖“没”风浪!彼得鱼中没硬币!
去加利利湖的头天晚上我们就夜宿在湖边的一个饭店,而我的房间又正好有窗户面对着湖。夕阳西落,湖色渐趋黯然,望着远去的游船渐渐融进湖中的柔波细浪里,真是美不胜收。
第二天一早,我们乘上了去加百农的游船。
随着游船缓缓地离开了喧闹的码头,船上悠悠地飘逸着以色列民族的音乐,凉风轻轻地吹佛着每个人都脸颊,阳光闪烁在碧波荡漾的湖面。好幽静,典雅的一个早晨!
赖牧师的讲道渐渐地把我们带到了两千年前的耶稣时代。我们仿佛看到耶稣又从湖面上向我们走来,面带笑容地问我们:“小子们,你们害怕吗?”我们当然不害怕,因为那天加利利湖上并没有风浪。
加利利湖(路加福音里也称作“革尼撒勒湖”)因为被群山环绕,冷气流从黑门山下降,与湖面热气流形成对流,所以有时会形成突然而来的风浪。就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由是与非,对于错,好与坏的对撞产生风浪。我们反应如何?赖牧师说这是需要“本能反应”和“信心反应”的训练。心里有主耶稣——平静的源头,外面风浪再大也不怕。我们不能改变外在的风浪,但是可以平静心里的风浪。这基督教在苦难里面有喜乐的理论依据吧?(好像佛教也有心动、风动的理论)
因为船上大部分人来自美国,所以船家在船头升起了一面美国国旗(估计船家准备了n多面国旗)。又把我们拉回了21世纪。接着船家为我们演示了当年渔夫撒网捕鱼的作业。
渔夫每次撒网时,都仿佛对将来充满了憧憬。
然后,把希望撒出去。
可惜结果一条鱼都没有。我们人生中有多少次象这样撒过希望之网!可是又有多少次收回的是失望。想起耶稣对西门说,把船开到水深之处,下网打鱼。结果鱼儿满都连网都险些裂开(见路加福音 第5章)。不免发人深省:我们常常把网撒在哪里?
加利利湖又以盛产彼得鱼享有盛名,因为彼得曾在这里打渔。彼得鱼在中文里又称作为“吴郭鱼”,据说是因为一位吴姓和一位郭姓的人将此鱼从埃及引进国内的原故。反正都是以人的名字命名,我想鱼儿也提不出什么新的意见来。不过到了这里彼得鱼是人人必须吃的一道菜。最正宗的彼得鱼餐馆在末大拉的地方一个名叫“TANUREEN”。
彼得当年钓到的鱼,口中都含有一块钱的(见马太福音17:27)。为了纪念这个故事,当地的餐馆也会在端出的彼得鱼里放入硬币。不过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运气(大概1/10的概率),而且大部分是比一块钱面值要小的硬币。看来经济的衰落也影响了鱼儿的收入了。(马太的后裔是否找餐馆收专利费用?😄)
我的那盘鱼里就没有硬币。一怒之下,我就硬塞了一个欧元的硬币在鱼嘴里😠,
硬是让此鱼入了罗马国籍。
评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