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永存的马撒大
“战死还是做奴隶”—这是介绍马撒大影片的结束语。不由使人想起帕特里克·亨利的名句:“不自由,毋宁死”
马萨达(Masada),马萨达在希伯莱语中意为“碉堡”,曾是西律王的奢华行宫,也是罗马大军洗劫耶路撒冷后犹太人最后的避难所。历史清楚记载这场战役是在奋锐党人的领导下进行的。
马萨达之所以举世闻名,却并不因为这座建立在山上的城堡、险要的地形、曾经奢华的宫殿,更重要的是马萨达精神,犹太先辈用无畏的精神写下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。 公元70年,罗马人占领了耶路撒冷,对犹太人大肆杀戮,幸存下来的犹太人纷纷携带家眷,投奔马萨达。罗马人经过漫长的围攻,终于攻破了这座堡垒,但迎接他们的却是一座死城----城堡内的所有犹太人都已死去,不是饿死,粮仓任然是满的,而是采用了一种悲壮的死法。山上的967名犹太人为了避免被俘受辱,决定集体自杀,然而自杀违背犹太教义。于是,他们抽签决定十个人先杀死众人,十人中再选出一人杀死其余九人,最后这个人自杀,只有最后的死者违背了犹太教义。犹太宗教观念里面这个人是进不了天国的,他是纯粹的牺牲者。
这是Masada被毁前的模型。
进入Masada,大部分残垣断壁都有一条弯曲的黑线。
黑线下的城墙是原来的。黑线上的城墙是完全用原来倒塌的石头再砌上去的。城堡内还保留了一些城墙被毁的废墟。
少数地方居然还有原来墙壁上湿壁画和马赛克地面的痕迹。
这里是原来城堡中的桑拿房。地上的石墩将铺地的石板垫高,下面是空的,供烧火的热气进来,有点像北方的火炕。
导游说这是桑拿房的隔热砖。本人对此有点疑问,在整个圣地发掘的古迹中从来没见过有砖。仅仅在这里发现,从考古学的观点来看,有点奇怪。
“锅炉房”痕迹。
Masada的引水水槽,导游用一杯水随意倒在模型上,可清楚的看见水怎么流入城堡。犹太人的智慧在那时候就彰显无疑。
Masada周围都是陡峭的绝壁,真不知罗马是怎么攻上来的。
原来从这个斜坡攻上来的。
在山顶往东看,死海对面的陆地就是摩亚平原,在地理学上称为漓三半岛。圣经记载路德,拿俄米从摩亚平原走到伯利恒,很可能就是在这个方向的某一条路走来。
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。这里虽然没有易水,可是那视死如归的死士精神,却在以色列的国旗上染上了一抹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以色列人。
评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