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十二月, 2021的博文

乡愁一点洒九州,恩情从此源源来——追着耶稣童年的地方

图片
现在是一个忘却大于记忆的年代,能够追忆起自己的童年就算是不忘本了。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记住那些不值得记住的鸡毛蒜皮,忘却本来应该记住的事情,所以容易忘恩负义。 迦百农 迦百农在4福音里面都有提及,应该出现在 拿撒勒的后面,但是这里按照旅程的先后。 迦百农位于加利利湖西北岸,约旦河西五公里的地方。从地理环境看,是宜人居住之处。 在旧约圣经中并没有迦百农的记载,新约太 4 : 13 说耶稣离开拿撒勒后去了迦百农。这里是他传道,侍奉的大本营。许多神迹都是在这里行的:例如治好彼得岳母的热病(马可福音 1 : 31 ),在会堂趕逐污鬼(路加福音 4 : 33 ),医治百夫長的仆人(马太福音 8 : 5-13 ),呼召彼得、安得烈、雅各、约翰(马太福音 4 : 18-22 )和马太(马太福音 9 : 9-13 ),设立十二门徒(路加福音 6 : 12-16 )等。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可诉说一段耶稣的故事,所以又称为耶稣的村庄。 门口立着彼得的塑像。左手拿着权杖,右手拿着天国的钥匙。我好想立刻复制一把 😁 里面有一个罗马时代立的里程碑。石碑上刻有“ The EmperorCAESAR DIVI Caesar of the divineTRAIANI PARTHICI Traianus ParticusFILIUS DIVI NERVAE son of the divine NervaNEPOS - TRAIANUS nephew - TraianusADRIANUS AUGUSTUS... Adrianus Augustus... ”的字样。从字面上看,应该是凯撒的外甥奥古斯都所立。 19 世纪中叶在迦百农出土的犹太会堂遗址,相传就是耶稣当年教导人的会堂。也叫导屋会堂。   原初迦百农的圣殿被毀后 , 后来又在上面盖了新的圣殿 , 如今连后来在这里再盖的圣殿 , 只剩下四周的围墙和几墩石柱。 会堂的两根柱子上还刻有建造此会堂人的名字。 会堂对面地下出土的建筑曾是西门和安德烈的家。马可福音 1 : 29 说:“他们一出会堂,。。。就进了西门(上图)和安德烈(下图)的家”。看来真的很近。马太福音8章里面的几个故事也是发生在这个地方。 这个石柱是干什么的?连导游都不知道 😓 拿撒勒, Nazareth 这个地方在这些经文里面提到过...

人民公社为圣经作证--昆兰废墟使古人说话Qumran

图片
  “昆兰( Qumran )”是阿拉伯文,意思是两个月亮。据说是因为它在死海附近,所以天上一个月亮,死海里映有一个月亮的缘故。在行车路上看到早期 6 日战争(或第三次中东战争, 1967 年前还是约旦管区)时军队的营房。 在参观死海古卷之前,我们看了一个介绍爱色尼人生活的电影。 愛色尼一字來自希伯來语,意即敬虔。 爱色尼派因为不满当时的撒都该人祭司和罗马政府有瓜葛,所以退世到这里过隐修的生活。他们尤其看中两个礼仪:沐浴和集体吃饭。他们以抄写经文为主要工作。生活来源是种椰枣和牧羊。这在当时是一个特别的团体,如果谁想加入他们,必须个人所有的财产而过“公产共有”的生活。影片介绍说进入他们的团体必须有一定的考察期,经过一种类似现在政审的手续才行,最后还要立下誓言。这应该和当时他们受逼迫的处境有关。影片中提到施洗约翰很可能也在里面待过一年。犹太史学家约瑟夫在《犹太战史 II 》一书的第 8 章对爱色尼人有较为详细的描写。 原来以为食堂是人民公社的产物,其实从那个年代就开始了。这是爱色尼人当年吃饭地方的遗迹。 这是厨房与储存室。 这是他们沐浴之处。他们一天沐浴三次,在抄写经文前必须沐浴。 这是发现羊皮卷最多的四号洞。 贝都因牧羊小孩扔石头的是一号洞(发现以赛亚书的),离四号洞还有一公里。一共有十一个洞发现古迹。原来以赛亚书被怀疑是耶稣被钉十字架后有人撰写的,因为很多细节太吻合了。当时的马索拉抄本(公元 1000 年),发现在西奈山下的一个修道院里。后来死海古卷经考古验证是公元前 150-200 年的东西。就是说在耶稣生前就有的抄本。 彭老师还说了一个故事 : 贝都因人把羊皮卷卖掉,辗转到了伯利恒。 1947 年联合国开始投票以色列建国之事, 11 月底以色列人民正在收音机里听联合国的决议案。那时有一个考古学教授得到了一些羊皮卷碎片,他得知伯利恒有比较完整的羊皮卷出现。就找他儿子商量。他儿子是以色列军队的一个军官,也是一个考古学家。问儿子说要到伯利恒去买。儿子回答说:“站在考古学家的立场,我鼓励你去。站在儿子的立场,我劝你不要去。站在指挥官的立场,我禁止你去。”后来这个考古学家就在铁丝网边,一手交钱,一手拿回这些羊皮古卷。就在联合国表决的那个晚上( 1948 年 5 月 14 日),他发现了羊皮卷是真的。就在这时联合国发出通过以色列建国的决议...

米底巴——用色彩的诉说

图片
  米底巴又被称作为马赛克城,因为这里最出名的就是马赛克宗教拼图,而最具盛名的就是圣乔治教堂 ( 又称为 Church of the Map) 内的马赛克彩色中东地图的拼图 。 摩西攻取河東之地後,清楚將“靠近米底巴的全平原”分給流便支派作產業(書一三: 16 )。王國分立時代,摩押王米沙誇耀他自己從以色列人手中奪回米底巴。而先知以賽亞不客氣地預言摩押人的命運說:“摩押人因尼波和米底巴哀號,各人頭上光禿,鬍鬚剃淨。”(賽一五: 2 )米沙王表揚自己戰功之事銘刻於著名的“摩押碑記”上,此碑記現存放於米底巴博物館中。 教堂內的馬賽克地图, 是 6 世纪中期的东正教基督徒所做。它由230万块各种颜色的马赛克镶嵌而成。 地图涵盖了耶路撒冷和中东大部分重要地区。地图对主要历史事件发生地的特征都巨细无遗地包含在内。原图已经不完整了,教堂外的地图示版显示了该图的全貌 。 比较牛的是连教堂内的圣徒像都由马赛克拼成 从圣乔治教堂出来后,我们又参观了一家马赛克工艺品作坊。这里的马赛克制品,全部采用完全天然的石头。必须选择合适图案的颜色,再用钳子卡成合适的大小形状,小心用胶粘上。看着那些阿拉伯女孩制作马赛克制品的纤巧劲儿,真像中国的刺绣娘 。 让我吃惊的是那些女孩手边并没有图案的样板,这种凭空创作的水平已经可称是艺术家了!